王大珩物理科学班 培养方案
执行院系: 澳门新葡亰手机版 2016年入学适用 四 年制本科生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1.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宽厚物理学理论基础、扎实的数理逻辑分析能力、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物理研究型人才,毕业生将在物理学及相关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领域继续深造,成为能够从事物理学基础性研究、应用物理研究和教学的精英人才。
2. 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扎实地掌握物理学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应用物理学专业知识,掌握雄厚的数学知识,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计算机、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具有突出的创新思维的能力,获取物理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自我知识更新。
(3)实验要求:受到物理实验技能、生产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了解国家对于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特别要求: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严谨的思维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毕业生能力
1. 具备扎实数学推演及计算能力, 掌握宽厚的物理基础和一般性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应用物理重要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掌握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能力。
②掌握扎实的普通物理学知识,具备运用力、热、电、光等相关知识描述基本物理现象及建立模型的初步能力。
③具备将物理模型归纳为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数值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④了解应用物理专业有关特色研究方向重要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
⑤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掌握化学、电工等相关基础知识,具备自主拓宽知识领域的能力。
⑥具备工程设计、制图的基本能力。
2. 系统掌握近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物理专业知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基本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①掌握经典机械运动现象与规律的研究方法,培养处理物理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
②掌握与电磁现象有关的基本规律,理解物质和时空概念,了解激光的应用领域、应用技术和发展动态。
③掌握与热现象有关的基本原理及其处理方法,初步具备处理现代物理学中相变、凝聚相关基本问题的能力。
④掌握利用量子理论描述微观世界基本规律的方法及原理,揭示原子、分子层次的物质微观结构、运动规律,了解凝聚态物质性质的基本理论和典型模型。
⑤掌握应用物理相关专业知识, 具备运用物理学的原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初步能力。
⑥了解、掌握近代物理学发展过程、脉络体系,培养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和能够将近代物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⑦不断获取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自我更新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适应科学发展的能力。
⑧具备能够阅读专业领域的主要学术专著和研究前沿文献、专业评论、了解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3、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实践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掌握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实验方法与技能,熟悉常用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具备一定实验思维能力。
②熟悉电工学、电子工艺和技术等当代实用技术,具备初步的电子元器件认识、设计能力。
③掌握前沿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及方法,培养学生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技研发能力。
④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实验研究,搭建自有探索、自由发展兴趣的实验平台,培养研究型自主创新能力。
⑤掌握几项与等离子体的发生、诊断和应用技术相关的现代基础工业技术。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实践和开放性实验报告的撰写,训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
4、具有科技工作者所必须的责任担当,以及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等人文素养。
②具备技术伦理学知识,能够认识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加以判断和自我约束。
③具备良好军事技能、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能力。
④熟悉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开展工作。
⑤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5、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①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并获取信息的方法。
②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和交流。
③能够使用物理学专业术语,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④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并在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人际环境和职场环境。
⑤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毕业学分要求
课程体系 |
学分要求 |
必修 |
选修 |
合计 |
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 |
思想政治类 |
9 |
|
58 |
军事体育类 |
7.5 |
|
通识类 |
|
4 |
外语类 |
|
10 |
计算机类 |
5 |
|
数学类 |
16.5 |
|
化学生物类 |
6 |
|
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 |
大类平台课程 |
39.5 |
|
68 |
专业基础课程 |
28.5 |
|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 |
专业课程 |
7.5 |
|
45.5 |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
|
16 |
专业实验、实习、实践、实训 |
7 |
|
毕业设计(论文) |
15 |
|
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2 |
|
2 |
第二课堂 |
社会实践 |
1 |
|
1.5 |
健康教育 |
0.5 |
|
合计 |
145 |
30 |
175 |
四、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一级学科:物理学
二级学科:应用物理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激光原理、等离子体物理基础